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赴象山书院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
7月21日,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开展“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——文化赣鄱行”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。思政部教师及明德书院学生组成的书院文化分队,走进中国哲学“心学”起源地——象山书院,沉浸式开展大思政课,在追寻千年文脉中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,赓续育人初心、汲取奋进力量。校党委书记袁因看望师生,并现场讲授思政课。校党委副书记冯琨,党委宣传部、思政部相关同志参加活动。
追随大儒脚步,探寻象山精舍旧址
象山书院位于中国江西省贵溪市,原名“象山精舍”,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。其创始人为陆九渊,世称“象山先生”,其学说被王阳明发展,形成后世所称的陆王心学,与当时的程朱理学双峰并峙。作为儒家“心学”一脉的起源地,象山书院虽几度迁徙,几经风霜,但绵延不绝,影响深远。
在学校中国共产党人“心学”研究中心负责人、思政部教授徐春林博士的带领下,实践队一行追寻当年陆九渊的脚步,攀登应天山探寻象山精舍旧址。
应天山山高势陡,尚无人工开凿的阶梯,仅有巡山的简单步道。同学们沿着《陆九渊集》中对象山精舍的描述,跋涉了3个多小时最终达到了旧址位置。“我家应天山,山高数万丈。上开园池美,林壑千万状……”,实践队的师生们在“前挹闽山,奇峰万叠”的象山书院旧址上齐诵陆九渊诗篇《应天山·我家应天山》。徐春林教授现场为同学们讲解陆九渊其人其事,介绍当年陆九渊在象山精舍为学生讲学时的盛景。同学们注目倾听,体会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”的广阔与深邃,坚定传承心学主体性精神,为人,为事,为学,做有道德、有思想、有毅力、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。
书院里的思政课,感悟千年文脉力量
当天,袁因一行来到象山书院新址,看望实践队师生,并现场讲授思政课。
袁因指出,陆九渊规定了象山精舍的办学宗旨是:“明理”“志道”“做人”。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。二者具有共同共融之处,我们应当发扬好古代书院文化的精神,赓续中华文脉,挺膺时代担当,谱写青春华章。袁因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书院制改革,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学校开展全员书院制改革的初衷、目标及路径,以及正在推行的“书院制改革3.0”行动,强调学校书院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坚持政治导向、问题导向和育人导向,推动领导力量、管理力量、思政力量和服务力量下沉学生一线,推动学生自主学习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,实现学生思想品德、综合素质、学科专长和创新潜质的全面提升。学校将着力打造书院育人品牌,以书院制改革实践推动育人效能提升。
结合书院文化和育人使命,袁因对青年学子提出建议,要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,勇担时代使命。要注重立德修身,提升精神境界,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要坚持学以致用,做到知行合一,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力量,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要涵养奉献精神,自觉将青春奋斗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,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绽放青春光彩。
本次象山书院探源求真之旅,队员们在实践中体悟、在行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通过沉浸式体验,与历史的直接“对话”,更加立体、深刻地把握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汲取前行的底气和力量,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根脉的认同,挺立起文化自信的脊梁。
实践队员雷煜表示:“攀登应天山的过程,仿佛是循着陆九渊“心即理”的哲思拾级而上。山路蜿蜒如思绪,汗水浸透衣衫时,忽然懂了他为何偏爱在山水间讲学——山的沉稳让人沉心内省,风的流动恰似思想的驰骋。登顶时回望来路,方知‘吾心即是宇宙’的境界,原是要在脚踏实地的攀登中,才能触摸到内心的澄明。”
实践队员黄伶妃表示:“此行,我的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,陆九渊先生的‘心即理也’思想在我心中回响,让我收获了内心的平静与坚韧。我开始明白,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。未来之路虽长,但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,勇敢前行,让这次实践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之石。”
实践队员孙思忆表示:“峰峦叠嶂如典籍厚重,而脚下的路,恰是陆九渊说的‘先立乎其大’——心若有了对天地的敬畏、对世事的热忱,便如登山时有了方向,每一步都踏在儒家‘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’的脉络里,踏实,且光明。”(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供图文)